中原官宅往事,比乔家大院更传奇 | 豫记
发布:mszy  浏览:5708次

 


一部《乔家大院》的电视剧,让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一座古宅天下皆知,可是有多少人知道,在河南安阳,有一座比乔家大院更大、更传奇的庄园。


王又又 | 文

差点湮没的中原官宅


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西蒋村,一个一不小心便会湮没在历史洪流中的村庄。


很少有人知道,这里有个占地20000多平方米的马氏庄园,论面积,比乔家大院更大,论建造,更是融合了北京四合院与晋商大院的建筑特点,宽敞明亮深邃富丽,有“中原第一官宅”之称。


马氏庄园


曾几何时,马氏庄园也是高宅大户,子孙兴旺。听说,如今村里也只剩下了两位马家的后人,当然,风光不比当年,都只是平民百姓。


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,马家的后人就各奔东西了,天南海北,台湾美国,哪里都有。故人无处可寻,庄园里留下的也只剩“当年的传说”和“百年的皂角树”了。


在2007年走进世人的视野。2009年,村庄里的一座宅院——马氏庄园,从一座默默的家宅,正式一跃成为了AAAA级景区,亦勾出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······


马氏庄园之所以成为中原第一官宅,还得看它的主人马丕瑶。


马丕瑶


马丕瑶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马丕瑶,一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,寒窗苦读十多年,走上仕途。一路从知县、知州……锵嚓嚓,做到两广巡抚、兵部侍郎,开挂人生,逆袭典范。


在任为官,被百姓爱戴,称之为“马青天”;死后,被光绪皇帝追封为“光禄大夫”(文官最高荣誉称号)“威武将军”(武官最高荣誉称号)。

一座庄园装下的中国近代史


马丕瑶将北院中区第四进院改造成的修身堂,门前挂有楹联“一等人忠臣孝子,两件事读书耕田”,表明了他在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时对忠孝和耕读的理解。


北洋大臣张之洞题字的敬诚堂匾额,被悬挂在三进院内,这里曾是慈禧下榻处。


1901年,慈禧、光绪在逃亡西安一年后返京,途中途中路过彰德府(安阳),便歇在了马氏庄园,接待他的是马丕瑶的二儿子马吉樟,按照慈禧“一切从简”的要求,马家供应出中餐88席64道菜,晚餐66席36道菜,早餐46席24道菜······


嗯,一切从简······


慈禧睡的那张梨花木拔步床是如今马氏庄园的镇园之宝,这张床雕工精湛,没用一颗钉子,全部是卯和隼,所有的散件都做好后,最后再拼装在一起。


和慈禧同来的光绪帝,歇在了四进院的东厢房,一张黑檀床的雕花复杂,每根柱子上都雕有一条龙,但凡一刀雕错,便得舍弃整张床。


慈禧当年下塌处


接待慈禧一行的马吉樟,也是自带传奇光环的人物。自幼聪明好学,五岁便能吟诗作赋。其父马丕瑶断言,将来必走仕途。


果不其然,通过考试进朝为官,后为家里挣得“太史第”的匾额,和父亲“进士第”的匾额一起挂在北院正门二进院的门额处。


马吉樟虽是清朝官员,但却是一个有自己理想抱负的清朝官员。在朝为官时,同袁世凯同为河南老乡,那关系,自然亲近无比。


袁世凯被以足疾夺职在安阳隐居期间,频频造访马氏庄园,和马吉樟就在庄园“勤慎堂”的东厢房密谈政。砖瓦无言,多少影响历史走向的言论出自这个房间······



马吉樟故居——嘉树堂


辛亥革命后,袁世凯坐上北洋政府总统的位置,马吉樟就任其秘书。后袁世凯想要复辟,重搞帝制,马吉樟百般劝说,怎奈劝说无果,鉴于自己的抱负,马吉樟告病还乡。

这里出了一群别人家的孩子


当过民国首任大总统秘书的马吉樟,还有几个出类拔萃的兄弟姐妹,以今天的眼光看,他们都是优秀到被称为别人家孩子的角色。


马氏庄园大致分为南北两院。北院是马丕瑶、马吉森、马吉樟、马吉枢、马青霞故居,南院在分家时分给了第三个儿子马吉梅。


马丕瑶故居


马丕瑶故居的西面是四子马吉枢的故居——养正堂。养正堂是一处集厨房、餐厅、客厅和卧室于一体的建筑体,很是特别。


马吉枢一生居家种田,为人乐善好施,又懂医术,常年为百姓免费行医治病,家产积蓄基本也都花在此处,所以,一生都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。


马丕瑶的东面是长子马吉森故居——德有邻堂,出自论语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。


马吉森是一位实业家,1901年创办了广益纱厂(安阳豫北纱厂的前身),1903年开办了六河沟煤矿,1909年更是和各国人相争,以180万两白银拿下了六河沟新煤矿的开采权。


而紧挨德有邻堂的,便是其妹马青霞的故居——思无邪斋。


思无邪,语出论语,“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思无邪”。作为已出嫁的姑娘,在娘家其实是不应再设绣楼的,而这一切都归于马青霞传奇的一生······


德有邻堂和思无邪斋


马青霞是马丕瑶的三女儿。因18岁时嫁给河南尉氏县巨富刘耀德,在开封又被叫刘青霞。成亲七年,丈夫因病去世,因没留下一儿半女,所以马青霞继承了丈夫大部分的遗产。


1906年秋天,随兄长马吉樟东渡日本考察,结识了孙中山、鲁迅等革命人士,并加入了同盟会。


归国后,创建了河南省第一所女子学校“华英女校”,后为了革命事业,将万贯家财全部捐出。


当时流传“南秋瑾北青霞”,是一位与秋瑾齐名的奇女子。她的爱国情怀让很多人为之动容,赞叹她的大公无私。


后由于各种原因,晚年回到娘家居住,哥哥在修建宅院时,也专门为妹妹修建了思无邪斋,供妹妹居住。


马青霞像


马丕瑶的三子马吉梅住在南院,与北院一路相隔。马吉梅在家经营了三个煤矿,60倾田地,说是家大业大,那是一点也没夸张。


马丕瑶曾建马家义庄,专门用来帮助那些鳏寡孤贫,后来,分家产时,义庄也归给了老三管理。


四进院的厅堂“嘉树堂”是马吉梅的故居。门前挂有楹联“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,示儿孙两条道路唯读唯耕”,可谓继承父亲的“一等人忠臣孝子,两件事读书耕田”。

大宅门里是怎么教孩子的


马丕瑶创下家业,四儿一女也是响当当的人物。老话说得好,虎父无犬子,可这句话绝对是说得容易做起来难,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“坑爹”的人物出现了。


可马丕瑶究竟是怎么教育,才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子孙后代呢?


读书楼


马丕瑶崇信儒学,这从他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都可轻易看出。马家家训,就刻在马丕瑶那路院子二进门的大门上,门额“整齐严肃”,教育孩子居家要衣着整齐,做事要认真严肃。


马家对教育的重视,着实值得我们今人的思考。古代没有学堂,马家专门请来私塾老师来家里教孩子。


北院最靠东面的一路院子,是马家家庙,里面供奉着马家的先人,同时,也是马家的私塾。东厢房是男孩子启蒙的地方,先生教些四书五经;西厢房是女孩子学习的地方,学些三从四德,绣花针线。


等到孩子们长到13岁了,学习优秀的孩子便会被送到东西厢房前的“读书楼”。




那时候读书楼可是没楼梯的,只要一张专门定做的梯子,把孩子送上去,梯子就撤走,当天若是完不成学业,想下都下不来,压根就不存在什么“逃学”“逃课”的可能。


值得一提的是“读书楼”这三个字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题的字,并挂着楹联“有钱莫喜考武,虽贫亦要读书”。


这座庄园能保存到现如今的模样,实属不易。


抗日战争初年,庄园被征为公用。安阳县师范、安阳县第一中学和蒋村粮站曾在这里教学办公。不过,庄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被毁,原貌难以再现。




虽然,现在的马氏庄园已经是4A级景区,但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并不多,安阳对她的推广力度也不算大,用门可罗雀形容并不为过。


我去马氏庄园游玩时正值端午,从安阳市区出发,坐去水冶的城际公交,半路下车,在路口和其他人拼了一辆面包车,来到庄园门前的广场。


说是广场,更像集市,买水果的,卖蔬菜的,买布的,丁点没有“这里是景区”的觉悟。


马氏庄园大门


我先去的是南院,南院门口坐着一位检票的大叔,检票进去,静悄悄的,好像偌大的院子就我一人,五六分钟过后,才听到三三两两的游客的声音。


将近中午,我去到北院,游人渐多。说是渐多,也只是和清晨相比罢了。


端午小长假,有新闻消息说“某某景区拥堵,游客滞留”“某某路段堵车严重,敬请司机尽量绕行”。而这里,从早上到中午离开,也只是碰到了几波游人。


我在院子里转了几圈,基本上每位游客就都混了脸熟。


离开前,我又回到南院坐了会儿。就坐在南院一进院东厢房门前的青砖台阶前,脑袋放空,直直的盯着对面的厢房,从窗户到房顶,从门口到花台,最后,看了眼手机上的时间,走人······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